砺剑,只为维护和平稳定发展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何雷责任编辑:乔楠楠2018-06-26 10:57

要点提示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政客、媒体针对中国正常合理的军力发展,极力渲染“国际秩序面临中国威胁”,“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批驳这些陈词滥调、无稽之谈,戳穿个别国家“贼喊捉贼”的欺人谎言,回归本源、以正视听,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与信任,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外部环境。

促进和平稳定发展的中国主张

习主席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安全稳定不协调的趋势增强。一方面,亚太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另一方面,亚太安全仍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零和”博弈抬头,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复杂难解,恐怖主义、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这一趋势使亚太地区国家不得不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发展军事力量,防止可能的突发事件和武装冲突,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给地区安全带来新的变数。

亚太经济之所以能够较长期保持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而经济与安全不协调发展,将导致更多资源投入安全领域,从而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在战略互信缺失的情况下,“安全困境”可能愈演愈烈,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为确保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繁荣昌盛,近年来中国提出了若干主张,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第一,创新安全理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面对蓬勃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进程,“零和”博弈、武力称霸的陈旧安全理念已不合时宜。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结伴不结盟,努力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太安全之路。

第二,促进共同发展,夯实亚太和平稳定的经济基础。亚太地区的很多安全问题,根源出在发展,出路也在于发展。实现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稳定的根本保障,是解决各类安全问题的“总开关”。中国大力推进共同发展,就是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发展之路,也是和平之路;不仅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为各国解决安全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案。

第三,完善安全架构,筑牢亚太和平稳定的根基。现在亚太地区既有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主导的多个安全合作机制、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平台,也有冷战时期形成的军事同盟。这种多样性决定了地区内短期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全框架。在此背景下,各国应继续加强对话合作,继续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重点,从易到难,在不断积累共识互信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地区安全架构建设。

第四,妥善处理矛盾,维护亚太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地区各国应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传统,通过直接谈判与协商妥善处理、和平解决争议问题,不能让历史遗留问题损害地区发展与合作,破坏国家间互信。

根植时代独具特色的发展原则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义务。为此,中国必须建设巩固国防,拥有强大军队,以确保能够真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我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世情国情军情决定了中国军力发展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强柱石。

政治性原则,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中国武装力量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之本、强军之魂,也是我军最大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既是新时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也是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作贡献的要求。

防御性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立足于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中国军队坚持自卫立场,决不主动挑起事端,但也决不容忍挑衅、侵略,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安全。中国坚持走精兵之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裁减军队员额170万的基础上,近3年来又裁减军队现役员额30万。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陆地边境长2.2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公里,陆上与14个国家接壤,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是世界上邻国最多、边界和海洋权益问题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始终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领土争端。目前,中国已通过和平谈判,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边界问题。对于海洋权益争议,中国主张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通过直接相关主权国家间的对话谈判寻求和平解决;在有关问题解决前,加强沟通,增进互信,管控分歧,寻求合作,共同争取和维护和平稳定。

协调性原则,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坚持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协调、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发展道路。在国家建设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时,统筹考虑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双重需要,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军民合建共用基础设施,推动军地资源互通互补互用,努力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和平性原则,有效履行国际义务,不断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军队致力于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其一,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大国责任担当。自1990年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军事观察员以来,中国军队参与国际维和力度逐步加大,2013年首次派出安全部队,2015年首次派出成建制步兵营。截至目前,共约2500名官兵在7个任务区遂行维和任务。维和人员数量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居首位,维和经费出资居世界第二位。其二,在海外护航行动中深化国际安全合作。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是中国军队承担国际义务与维护国家利益相结合的成功实践。迄今已派出29批护航编队共90多艘次,安全护送约7000艘中外船舶。其三,在国际灾难救援行动中彰显人道主义精神。2015年,也门爆发冲突期间,中国军舰首次直接靠泊交战区域港口,安全撤离600余名中国公民和279名外国公民。在西非埃博拉疫情防控、马航失联航班搜寻、马尔代夫首都“水荒”救援、尼泊尔地震救援等行动中,中国军队迅即驰援、连续奋战,展现了精湛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国际秩序规则的遵守者、维护者和完善者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和地区秩序受到严峻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霸权主义愈发陈旧落伍。坚持对话协商、共担责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深化双边和多边协作,促进不同安全机制间协调包容、互补合作,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

有人认为,中国发展和强大后会试图改变国际和地区秩序。存有这种看法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中国的内外政策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另一种是有意抹黑中国而无事生非,这是别有用心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和政府一再强调,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遵守者、维护者和完善者。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应当对现行国际秩序中某些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完善,这不是要颠覆现有秩序,而是希望它变得更加公正合理,更加适应新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围绕21世纪世界秩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努力为地区乃至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中国方案。

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走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努力实现持久和平。在这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处理南海争端问题上,重回对话磋商合作的轨道,正在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以期达成能为各方所接受的制度性安排。这对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地区的秩序构建应当是建立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认可的规则基础上,而不是其他个别国家强加的所谓规则或秩序。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既不走国富兵弱的老路,也不走国强必霸的邪路。中国武装力量是国际安全合作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参与者,致力于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雄辩证明,中国军事力量发展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注入的强大正能量。(何雷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